水泥网独家:4500吨/日 PK 8500吨/日!“批小建大”太过离谱
日前,贵州公示了一6833t/d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补充产能置换方案,方案显示,主体设备规格型号及数量Φ5.4/5.8×78m回转窑一条;补充后设计产能6833t/d;置换(进)产能2333t/d;置换比例1.5:1。
据贵州省工信厅公布的2022年水泥熟料生产线清单显示(截至目前,未见贵州省2023年水泥熟料生产线清单),该生产线主要设备规格Φ5.4/5.8×78m,设计产能4500吨/日,建成投产时间2011年5月。
如根据之前历次产能置换办法的水泥熟料产能换算表推算,生产线规格为Φ5.4/5.8×78米时,其对应实际产能应是8500t/d。然而,清单上所列的设计产能仅为4500t/d。实际产能为设计产能的1.89倍,离翻番仅一步之遥。现在即便算上此次拟补充进的2333t/d产能,重新备案产能为6833t/d,也只及到8500t/d的80%。事实上在考虑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因素下,8500 t/d还不一定能打得住。
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 年本)官方解读称,取消以水泥回转窑窑径为依据核定产能的规定,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为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的统一,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的合规生产线,可按实施办法补齐差额产能并完善备案、环评、能评等相关手续。这里所指的实际产能应是生产线能实际生产产能,与之前所称按窑径推算实际产能不同。但相互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批小建大的项目,实际生产产能大于甚至远大于设计产能。主管部门为了针对此类弄虚作假行为,不得已在产能置换时硬生生插入了设计产能与按窑径推算实际产能比较并取小者的程序。这还真是水泥行业一道“风景”线。
如何补齐差额产能呢?尤其是存在较大差额之下如何真正补齐呢?既然当初设计单位与甲方一起进行产能缩身,使可行性研究变味为可批性研究,那么在这次主管部门下决心规范水泥行业产能管理中,要消除由于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两张皮对审批严肃性、企业诚信经营、行业发展生态等造成严重影响,存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两张皮的企业理应与原设计单位一起,按补齐生产线规模和产出方案要求,对项目需求分析及产出方案、项目要素保障、生产经营方案、安全保障方案、投资估算(购买产能、前期工作费用、资金等)、盈利能力分析、融资方案、债务清偿能力分析、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资源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碳达峰碳中和分析、风险识别与评价、项目面临的主要风险等内容进行认真研究,提出项目应补多少产能可行的研究结论。真正做到产能补齐后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不能拍脑门找补一下就对付了!
贵州省公示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补充6833t/d产能置换方案是否真能做到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似乎并不太能令人信服!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